那些著名的化石造假事件(神秘的地球uux.cn報道)解放日報(陶雨晴):古生物的世界神秘而遙遠,但古生物的研究世界則同樣充滿人間煙火,甚至不乏各種原因導致的烏龍事件或騙局。
這些古生物史上的故事,在真真假假求證的過程中,對人類如何理解遠古世界與人類祖先多少造成了影響。回溯這些故事,可以看到人類逐步理解世界與自己的曆程。本文摘自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《羚羊與蜜蜂》一書。
如果太陽光能成為化石
在一期《哆啦A夢》的特別節目裏,大雄和哆啦A夢用垃圾堆裏的破爛做成假化石,想開個愚人節玩笑。一位愛好古生物的老先生挖出“化石”之後,萬分欣喜,認為這些垃圾都是珍稀的古生物,將成為震動學界的大發現。
這個故事荒唐,但在現實中倒可以找到一個極相似的事件。
1726年,在德國符茲堡,教授兼外科醫生的約翰尼斯·巴多羅買·亞當·貝林格出版了一本書《符茲堡的石版》。在這本書中,他介紹了自己在附近山上發現的“化石”。他完全沒有察覺到,這些“化石”其實出自他的同事之手。
符茲堡大學的J.伊格納茨·羅德裏克和喬治馮·埃克哈特,對貝林格自高自大的為人不滿,就想欺騙他一下。
於是,羅德裏克用石灰石雕成化石的模樣,雇了一個17歲的少年克裏琴斯·燦格,把它們藏在山上。然後,這個少年又接受貝林格的雇用,“帶領”他把這些假化石挖出來。
“借助”三個人的力量,貝林格發現的化石都是空前絕後的奇特發現。有皮有肉的青蛙,蜂和它的蜂巢,蜘蛛和它的蛛網。他還發現了太陽(不僅有四射的光芒,還有人的臉)、月亮、星星和上帝的希伯來名字 (用多種語言寫成)化石。傳說,貝林格最終發現這是一個騙局,是因為他找到一塊“化石”,上麵居然刻著自己的名字。這些東西,後來被人們稱作“說謊石”。
按照今天的眼光看來,相信太陽光可以成為化石,和相信易拉罐可以成為化石一樣傻。但是,考慮任何問題時都不能忘記曆史的因素,用今人的知識和觀念倒推古人是不公平的。
當時,貝林格一廂情願地認為這些化石都是真貨,固然是太輕信,但他在書中表示了一種開放的態度:他承認自己對這些石頭了解甚少,他隻提供信息,希望更有智慧的人能參與討論。為了解開這個“未解之謎”,他願盡自己的綿薄之力——直到今天,這種態度都可以被稱為“科學”。
貝林格生活的時代,剛好處在一場古生物學重要爭論的尾聲。
化石到底是生物的殘骸,還是礦物裏天然形成的東西?當時人對地球的年齡一無所知,也無從知道如果化石是生物,那麽,泥土和掩埋其中的生物殘骸變成石頭需要多漫長的時間。如果化石隻是像瑪瑙、鍾乳石那樣形狀奇特的礦物,沒有經過漫長的改變,地球的年齡就可能很短。
如果太陽光和上帝的名字都能成為化石,則化石一定不是埋起來的生物殘骸,地球的年齡也不會長久。在貝林格的時代,“化石是否為生物”的爭論已接近尾聲,但還未結束。他認為這些石頭有獨特的科研價值,也是合情合理的。
受到歡迎的“皮爾當人”
科學應該是嚴謹客觀、尊重證據的,但科學既然是“人”的工作,就免不了引入種種的主觀因素。下麵所講的這個假化石事件,同樣體現了人的不可靠性。
故事開始於1912年,大英自然博物館地質部的主任阿瑟·史密斯·伍德沃德收到了好友、化石愛好者查裏斯·道森的消息。
道森聲稱,他在皮爾當郡找到一些古人類的化石碎片,有頭蓋骨,還有下頜骨,這些骨頭的“主人”被稱為“皮爾當人”。後來,道森和他的朋友,即後來成為科學家兼神學家的法國人德日進,又陸續找到了一些“皮爾當人”的骨頭和牙齒。
令人興奮的是,“皮爾當人”擁有人和猿的雙重特征。它的頭蓋骨腦容量像現代人,下頜和牙齒的形狀卻像猿,牙冠磨損的狀態又像人。一個介於人和猿之間的“原始人”!
大英科學界歡呼著擁抱了這個發現。
伍德沃德和另外兩名英國人類學家,全力投入“皮爾當人”的研究中去,作為獎勵,他們都獲封了爵士勳位。古人類的化石一向很稀有,人類起源又是十分重要的科學話題。當時法國發現了不少早期智人和尼安德特人的化石,英國人當然會有點不忿。“皮爾當人”的出現,大漲了英國人的“誌氣”。
“皮爾當人”受到歡迎,也有種族主義的因素。當時在爪哇發現了直立人指名亞種,20世紀三四十年代,科學家又發現了直立人北京亞種,也就是“北京猿人”。
直立人的腦容量大約是現代人的2/3,但“皮爾當人”的腦相當大。如果“皮爾當人”是白人的祖先,亞洲的直立人是其他人種的祖先,足以證明白人從“一開始”就比其他人種聰明。後來的分子生物學證據顯示,“北京猿人”和直立人指名亞種都不是智人的祖先,他們的智力高低與智人無涉。但這種表現“白人優越性”的證據在當時很吃得開。
雖然“皮爾當人”身居高位,但是對於它的質疑一直沒有停止過。
隨著古人類的研究越發深入,“皮爾當人”在人類進化史裏的位置越來越奇怪。1953年,科學家終於揭露出它的真麵目:“皮爾當人”頭蓋骨是智人的(確實比較古老,但談不到“人類祖先”的程度),下頜骨和牙齒是紅毛猩猩的,石器是人工製造的。獸骨化石倒是真貨,不過是從其他地方拿來的。這是一堆七拚八湊的東西,被偽裝成古人類化石的樣子。骨頭和牙用鉻酸鹽染過,讓它呈現“古舊”的黃褐色,猿的牙齒經過人工研磨,使它像人類牙冠的樣子。
這個騙局是誰所做,至今沒有人找到答案。
4億年前的“蟻人”
和“皮爾當人”一樣,這個故事也涉及人類的起源,但它隻成功騙到了一個人,就是它的發現者。
岡村長之助是一位古生物愛好者,在日本名古屋研究從奧陶紀到第三紀的化石,包括微小的無脊椎動物和藻類。相比霸王龍或“北京猿人”,這些化石在大眾看來是比較“悶”的。也許,就是因為岡村覺得自己的研究太沒有戲劇性,他才做出了讓他蜚聲世界的“大發現”。
1977年,岡村向日本古生物學學會會議投稿,稿件裏展示了他在長岩山的驚人發現:一隻鴨子,埋藏在誌留紀(距今約4億年前)地層裏,而且隻有9毫米長!他宣布,這隻鴨子應該取代始祖鳥,成為現代鳥類的最早祖先。
接下來,他又發現了微型狗、微型大猩猩、微型駱駝、微型雷龍和微型樹,全都是幾毫米大小。
但古板的古生物學界堅持認為,誌留紀太過古老,有下頜的魚類剛剛出現,根本不可能有駱駝,無人接受岡村的偉大發現。於是,他把這些神奇微型生物的信息發表在自己的雜誌《岡村化石實驗室的原創報告》中。
在自己的雜誌上,岡村展示了一張微體化石照片,它是圓盤形的,好像一圈圈繞起來的繩索。古生物學家一般認為,這是一類原生生物,叫作有孔蟲(學名 Foraminifera)。而岡村慧眼獨具,指出這是一條盤踞起來的微型龍。
岡村還發現了現代人類的祖先。他們隻有螞蟻那麽大,具有高度發展的文明,已經學會了煆燒石灰、鍛造金屬,還能製造藝術品。他興奮地宣布“除了從3.5mm長到1700mm以外,人類並沒有發生什麽變化”。
1996年,岡村因其“非凡”的生物學成就,榮獲搞笑諾貝爾獎(Ig Nobel Prizes,一個頒發給荒誕滑稽的科學行為的獎項),不過他並未到場領獎。《岡村化石實驗室的原創報告》在1986年停止出版,此後再也沒有微型人和微型恐龍的消息了。
用不同石塊拚的
暴龍有羽毛嗎?這是1999年11月《國家地理》雜誌上刊登的一篇文章的標題。文章報道了一件奇特的化石。乍看上去,這是一隻半鳥半爬行類的奇特動物,有鳥類的翅膀、恐龍的尾巴和後腿,名為遼寧古盜鳥 (學名Archaeorapto rliaoningensis)。
《國家地理》主編比爾·艾倫得知這件化石的存在,喜出望外,發表了這篇長文。沒曾想,不久之後,中國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博士徐星給《國家地理》發來一個消息。
這個消息就像一盆冷水倒下來:這個遼寧古盜鳥是用兩種化石拚起來的,它的上半身是燕鳥(學名Yanornis sp.),下半身則是小盜龍 (學名Microraptor sp.)。這兩種動物都產自早白堊世中國遼寧的熱河生物群,遼寧的化石販子把零碎的化石粘在一起,做成了這具假標本。可悲的是,如果沒有淪為騙子牟利的工具,小盜龍和燕鳥的化石都有相當高的科研價值。
其實,對化石稍有經驗的人,就會發現,“古盜鳥”的兩條後腿根本就是一條腿——同一塊蘊含化石的石料,從中劈開之後,你可以得到兩塊印著化石的石板,稱為“正模”和“負模”。“古盜鳥”的後腿,是同一條小盜龍腿的正模和負模拚成的。另外,“古盜鳥”的前半身是仰麵朝天躺著的,而尾巴卻是“趴著”的,背麵朝天。這具化石不僅是“西貝貨”,而且造假的技術還不高明。
艾倫科普不成,卻背上了欺騙大眾的罵名。這裏有他自己的原因。“古盜鳥”沒有經過學者的詳細研究,專業的學術期刊也沒有發表過“古盜鳥”的文章供古生物學界討論。在這時急急忙忙把它公之於眾是違反學界規範的。
更要指責的是,發現“古盜鳥”的人裏,有一個是布蘭丁城恐龍博物館的館長斯蒂芬·A·賽克斯,另一個是得克薩斯大學的博士蒂莫西羅·婁文。在此之前,他們給“古盜鳥”做過 CT掃描,發覺這具化石是用不同石塊拚起來的。但是,這兩個人明知化石是假貨,還跑到《國家地理》那裏去“獻寶”,這本身就是欺騙行為。
“古盜鳥”不是第一件造假的標本,也不會是最後一件。
遼寧熱河生物群出產質、量俱高的化石,化石的非法買賣成了威脅當地化石資源的一個問題。化石販子比古生物學家動作更快,就像盜墓者比考古學家動作快一樣,不是什麽好現象。例如,珍貴的化石被走私出境,造成化石界的損失;而像“古盜鳥”這樣“完整”的假化石,又會對古生物的研究造成困惑與困難。
前麵的3個故事各有不同,但基本的性質是相似的。用假造的證據,去證明帶有個人傾向的觀點,而這些觀點最後被證明是站不住腳的。
“古盜鳥”則不然。“恐龍是鳥類祖先”這一理論已得到廣泛承認,中國的化石儲量也很豐富,可以提供充分的證據。因而,“古盜鳥”事件的起因,與其說是化石太少,倒不如說是化石太多(然而,管理水平相對落後)。即便有最好的理論,最好的證據,也可能被騙子所引導走上歪路,“古盜鳥”就這樣提醒著我們。
《羚羊與蜜蜂》陶雨晴 著 清華大學出版社


相关文章




精彩导读




热门资讯
关注我们
